ETF(Exchange Traded Funds)即交易所交易基金。是一種跟踪市場指數、可以在交易所進行公開交易買賣的開放式基金。大部分ETF屬於被動式投資,即ETF純粹追踪及復制某特定的指數表現,反應特定指數的漲跌變化。不同的ETF可投資於不同的資產類別包括股票,債券,貨幣市場及商品等。
買賣方便:買賣方式跟一般股票無異,投資者可在交易時段內進行買賣;
入場門坎低:以每手為買賣單位,適合各類型投資者資金需要;
透明度高:ETF追踪的基準指數一般都為公開及具知名度,投資者可輕易取得這些基準指數的相關數據;
交易費低:港交所2月13日起免徵所有ETF印花稅。
大部分ETF透過以下3種策略去追踪相關指數:
全面複製策略,如盈富基金 (02800)。基金經理會按基準指數成分的比重投資於該等指數股分。基金經理可以緊貼地複制基準指數的表現。這種複制策略的好處,是令ETF達致最準確追踪;缺點則是成本及交易費用較高,特別是當指數成分股眾多或較不流通時。
代表性抽樣複製策略,如標智香港100指數基金 (02825)。這個方法較常見於指數成分股眾多,而未能全數複製所有成分股的ETF。基金經理會建立一個和基準指數擁有差不多回報、風險、市值、投資特點的投資組合。採用這個策略的ETF,由於組合持有股份較少,所以成本較前者低。但因不像全面複製策略般緊貼指數,故或會有一定程度追踪誤差。
合成複制策略,如領先環球ETF (02812)。利用這種策略的ETF,並不一定直接持有成分股,而是透過運用衍生工具如股票掛鉤掉期,以達致低成本而能追踪表現的效果。基金經理能從股票掛鉤掉期發行者獲得準確無誤的基準指數的表現, 從而確保基金能得到近乎十足的表現及低追踪誤差,但對手風險、估值風險及流通性風險,均較前兩種高。
追踪誤差是指ETF和其基準指數回報表現差異的標準偏差或波幅。產生追踪誤差的原因包括:
1.基準指數不需扣除費用,如管理費,ETF需負擔相關費用。
2.指數調整成份股不須費用,ETF調整成份股須負擔交易費用。
3.指數調整成份股時,不需考慮交易的層面,但ETF需實際去買進或賣出證券。若調整的成份股出現急速變動時,例如大升、大跌或暫停交易、禁止沽空等等,令致該ETF可能無法實時依其操作策略調整成份股,而造成該ETF成份股與指數成份股差異加大,令追踪誤差加大。
ETF的買賣價格與其計資產淨值應該很接近。但ETF的交易價格會受市場供求的影響,而可能與參考資產淨值有所出入。過量需求會導致ETF的交易價格高於參考資產淨值, 反之亦然。當交易價格高於其參考資產淨值時,出現溢價;相反, 當交易價格低於其參考資產淨值時,出現折讓。
ETF與股票或互惠基金一樣,可獲有股息分派 (如有)。一般而言,若ETF的投資資產屬股票或債券類別,多設有派息政策。若投資資產屬商品系列,則不設有派息政策。各ETF派息政策不一,詳情請參閱產品詳細條款。
大部分ETF以年總費用率(Total Expense Ratio 「TER」 )的形式收取管理費。與其他的互惠基金一樣,ETF 的管理費是每日從資產淨值(NAV)計算及累計。管理費會定期自ETF 資產中直接扣除。一般來說,ETF比互惠基金收費較低。